李茗传:永远不要完全相信AI给你的答案!我是如何调教豆包的?
起因是我写了一篇文章,标题为《俄罗斯为何不学中国?看看苏联的这4件大事就知道了》,我发给豆包,让她帮我判断有没有事实性错误。她给了一大堆意见,其中提到一个观点是:“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的对等妥协”。
起因是我写了一篇文章,标题为《俄罗斯为何不学中国?看看苏联的这4件大事就知道了》,我发给豆包,让她帮我判断有没有事实性错误。她给了一大堆意见,其中提到一个观点是:“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的对等妥协”。
起因是我写了一篇文章,标题为《俄罗斯为何不学中国?看看苏联的这4件大事就知道了》,我发给豆包,让她帮我判断有没有事实性错误。她给了一大堆意见,其中提到一个观点是:“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的对等妥协”。
1966年11月25日和26日,那是一个特殊的冬天,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再次被人潮淹没。二百五十万名从全国涌来的红卫兵和师生,怀着激动的心情,等待着一个时刻,毛泽东出现了。
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有时候理想太丰满,能把现实压断腿。”这句话用来形容赫鲁晓夫的“玉米运动”,简直精准得像手术刀。这位苏联领导人当年一拍脑袋,要让西伯利亚的冰原长出金灿灿的玉米,结果搞出一场让全苏联笑掉大牙又哭碎了心的闹剧。今天咱就来唠唠,这事儿到底有多
第一项,赫鲁晓夫提出,由于哈萨克斯坦,西伯利亚西部,乌拉尔,以及俄罗斯伏尔加河地区的面积比较广大,各类水资源也比较丰富,所以,我们要在这些地方进行垦荒,用扩大谷物播种面积的方法,来增加苏联农业的总产量。虽然,大面积的垦荒运动造成了苏联很多垦区的生态破坏,并且,
1390名专家、343项合同、257个科学技术项目,一夜之间灰飞烟灭。教员看着这份照会,连续十天十夜没有想通。
这个时候,二战已经爆发,德国已经闪击波兰了。所以,赫鲁晓夫作为基辅特别军区的政治委员,他的最重要工作就是,监督边境上的几十个苏联师,在合适的时间,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,与德国瓜分波兰。9月17日,波兰投降,赫鲁晓夫和铁木辛哥就带着上百万的苏军,仅仅一周不到的时
玉米和赫鲁晓夫那一出,有人说是权力的棋局里最荒唐的一步。赫鲁晓夫的名字总跟“大玉米”挂钩,他本是乌克兰一个普普通通的矿工家庭的子弟。小时候手里攥着玉米秸秆在破屋后追野兔,谁知道将来会被人喊成“玉米棒”?苏联最高领导人,把自己和玉米绑得太紧了,这事听着怎么就有点
提起朱可夫这个人,在苏联军事史上,他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。生于1896年12月1日,出身卡卢加省一个穷苦农民家庭,早年只接受了三年基础教育,就去莫斯科学毛皮加工,每天干活十五小时以上。
1964年,苏联的那几年,说是风起云涌也不夸张。表面上没什么声响,可谁的心里都藏着事,尤其是那些坐在莫斯科会议厅角落、手里捏着命运的高级干部。勃列日涅夫,那个走进办公室时总是和别人一样穿旧呢子大衣、说话慢条斯理的家伙,其实早就在琢磨着如何让赫鲁晓夫“靠边站”。
几乎没有前奏,赫鲁晓夫——这个名字曾经掀起过无数波澜的人——在1971年悄悄地谢幕,没有专门的送行队伍,只有秋天的风像是顺手一收。大人物的最后时刻,竟然静得像水。可谁会想到,握紧过世界半壁权力的手,松开时竟然就这样轻描淡写?那么问题来了,他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,
不仅仅是因为苏联失去了一个威望极高的政治强人,更重要的就是斯大林去世前,没有明确指定让谁接班,由此引发苏联成立后最大的政治斗争。
《赫鲁晓夫回忆录》是苏联前领导人尼基塔·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迫下台后,于政治失意中秘密创作的重要历史文献。这部回忆录通过口述方式完成,详尽记录了苏联从1920年代至1960年代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外交内幕,因其内容触及苏联最高决策机密,遭到勃列日涅夫当局的严密监
苏联头号领导人带着七十多张脸,浩浩荡荡跑来北京——你说,这是开大会还是逛街?偏偏老毛子这么折腾,安保可就头大了。这一屋子的重要人物,万一摔个跟头、丢个包、说漏句,立刻能上当晚的新闻联播。可是再密不透风的安排,总还是有点细缝漏风,谁敢保证没点小插曲?